首页 > 资讯

83岁老人用丝锦画讲述丝路陕西故事

来源:三秦都市报 发表时间:2023-05-20 11:56:56
分享到

老人展示自己创作的丝锦画。记者马昭摄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今年83岁的李运正有一个心愿——要把自己创作的丝锦画系列作品结集成册,让更多的人了解丝绸之路上的陕西故事。

20世纪80年代,李运正工作之余对绘画萌生了兴趣。一次去外地出差的机会,他在火车上将食品包装袋撕开,看到那些不规整的纹路后受到启发,回家之后就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幅手撕画作品,他为此取名为《巴山农户的生活》。

有了长期速写的经历为沉淀,他的手撕画创作几乎不打草稿,可以一气呵成。从一开始反映三秦民俗风情,到后来聚焦陕西人衣食住行,李运正的手撕画创作始终围绕着陕西。2014年开始,他将目光瞄准了西安城墙。“我用三年半的时间,完成了《西安往事》系列作品,在11米长、2.4米高的画作上,选取了18个发生在西安城墙里的故事。”

5月18日下午,记者来到李运正家中,顺着他手指方向,被一幅荷花作品吸引。“你凑近看。”他提醒。仔细观察,可以看到同一片花瓣呈现不同的光泽。“好看吧?这是用丝绸绘制而成的。”整朵荷花的花蕊,是李运正用剪刀将丝绸一条一条剪出来的。见记者发出感叹,他笑言:“这就是丝锦画的魅力。”

在不大的房间中,摆满了李运正创作的各类作品,既有手撕画也有丝锦画,其中一幅名为《雁塔题名》的丝锦画悬挂在醒目位置。

“你看,这幅作品就是我用丝绸和宣纸嫁接出来的。背景是在宣纸上绘的,云朵、人物和大雁塔的塔身则选择了丝绸,因此在不同光线下能呈现出不同光泽,也将画作的层次拉开了。”聊起自己的创作,李运正滔滔不绝。

《雁塔题名》高80厘米,宽70厘米,呈上下结构。上为李运正根据文字史料运用仿宋字题写的题跋,下方为画面主体。这也是其《丝绸之路》丝锦画系列作品中的一幅。

李运正告诉记者,该系列每一幅作品都颇费功夫。比如,先根据史料画出底稿。从基础的线条到色彩的构思,从画面的布局到表现的内容,一份底稿往往需要画3个版本。即便如此,最终画在宣纸上时,可能还会改动。

在工作台上,李运正展示了丝锦画创作经过:拿出一张事先画好的油纸,准备丝绸、铅笔等工具。先把纸张平铺在桌案上,再将油纸画压在丝绸上,用铅笔拓印下画面的大致轮廓。沿着勾勒的线条裁剪下需要用的丝绸,再把它粘贴在背景布上。“粘贴时我们采用的是高分子胶,加热后才有黏性且相当牢固。”这么一个细节,也是他数十年如一日摸索出来的。

“2021年7月开始动手创作,选取了丝绸之路上的标志性人物和事件,计划创作110幅,目前已经完成了34幅。其中陕西故事占到了三分之二。”李运正的家中,陈列着5个专门定制的大箱子,每一幅作品卷轴整齐地“躺”在箱子中,上面标注着画作内容,《西安钟楼》《丝绸之路上的瓜果》《大雁塔和小雁塔》《张骞出使西域》《茶马古道》……用他的话说,“5个箱子装满一个工程”。

有人对李运正说,丝绸只是一种做衣服的材料。可李运正觉得不止如此:“我出生在陕西汉中,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陕西人,就是想用丝绸讲述心目中的‘陕西故事’,将丝绸之路的故事传承下去。”

本报记者石喻涵 实习生 翟芳彬

关键词:

缓缴金额4.13亿元!广东省多地出台住房公积金阶段性支持政策

2022-09-09

保安全、拿资格、抠细节 冬运中心全面进入北京冬奥会临战状态

2021-12-16

人民财评:稳步朝着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

2021-12-16

靠双手让日子变得更美好

2021-12-16

第一观察·瞬间 | 中俄元首视频会晤:相约北京见,携手向未来

2021-12-16

世卫组织: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达270791973例

2021-12-16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欧洲木材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23   联系邮箱: 58 55 97 3@qq.com